李克强总理在3月6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今年要对高职院校实施扩招,人数是100万人,提出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这一消息,在两会会场内外引发强烈关注。人民日报用了“前所未有”这一标题。
从去年两会“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被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到同年8月我国高职院校首个“世界一流”建设方案获批通过,再到近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
可以说,职业教育正在昂首迈入属于它的“黄金时代”。而今天从两会会场传来的消息,让“黄金时代”的“成色”更足。
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是推进我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推动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需要。当前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处于关键时期,实现升级和转型更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成绩 70%以上一线新增从业人员来自职业院校
教育部发布的职业教育这3年来的“成绩单”显示,职业教育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能力不断增强,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70%以上的一线新增从业人员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显著提升。
同时,校企合作已初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的发展格局,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高职教育学制短、见效快、空间大,能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更好的贡献。
如李克强总理所说,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而实现高质量就业,在改变个人命运的同时,也能惠及整个家庭。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达到了90%,就业起薪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都呈现较好的局面,也能为精准脱贫作出更大的贡献。
要求 量与质必须两手一起抓
如此大规模的扩招,也有人担心会不会造成高职教育质量的下滑。
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是两种同等重要但不同类型的教育,很多研究性大学的学生培养其实是一种精英化的培养,需要学校有长期的积累和积淀,但职业教育是对接产业培养技能人才的,只要产教融合进行得好,有强大的企业作为后盾,就不会造成学生培养质量的下降。
“人才供给一定要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钱学明强调,高职院校在进行扩招时一定要实时了解社会的需求、产业的调整等,从而灵活配置教育资源,如果供需不平衡势必会出现企业招工难、学生就业难的两难问题。
面向就业 专业特色尤为重要
高职扩招,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来说,确是重大“利好”。但仅仅是人数扩大还远远不够,扩招的同时更要保证培养出的人才是企业和市场需要的。这就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是否达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客观要求,将决定未来高职毕业生的出路。
作为应用型和技术型的人才培养,高职院校应当注重德技并修,将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培养相融合,同时还要结合区域产业的新发展,动态调整专业结构,深化专业内涵建设,这样才能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毕业以后,在企业、在社会有“用武之地”。
以天府新区信息职业学院为例,学院的专业设置正是以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大批满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
尤其是我们的大数据、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智能控制、无人机应用、互联网金融等专业都紧密结合了国家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特性,实现产学研教一体,密切与企业对接,打造新工科专业群,全面落实职业教育新二十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文/余天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