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nfu Information Vocational College

招生代码:5785

新闻动态

NEWS & TRENDS

新闻动态
【世界读书日荐读】当谈论阅读的时候 我们在谈论什么?
2022-04-23浏览量:6291

本网消息 我们身处于书香四溢的校园,珍视青春年华,我们忙于阅读。我们爱书,与无数高尚的智者攀谈,偶尔会欣喜于从书中采撷的名辞佳句、生活感怀,从书中汲取丰富的人生滋养。春色正好,我们常常呼朋引伴,缘溪踏歌,谈论阅读,分享生活感悟。

那阅读是什么,当我们谈论阅读的时候,我们其实在谈论什么?

“阅”是审美,是欣赏;“读”是思维,是发展,“阅”“读”便是一个自觉的过程,由欣赏体验到关照领悟。因此在谈论阅读的时候,我们大概谈论的是思想的启迪,情操的陶冶,是知识的丰盈,逻辑的缜密;分享阅读展现出我们的睿智达观、平静自足,深刻犀利抑或温润尔雅。

通过阅读,我们纵览古今、认识世界,我们也藉阅读抚平不安,予以自慰。在社会加速的状态下和疫情肆虐的惶惶中,我们如何应对社会环境带来的不安;成功与失意,痛苦或荣耀,我们如何面对自身需求与想象带来的矛盾。书籍会给我们答案。

在第27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图书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推荐书目整理了一份阅读书单;春日明媚,读书当时,荐之师生共享。


马列经典


image.png

《反杜林论》

作者: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该书以大众化的笔触清楚明白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第一次详细而透彻地从各个方面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特点,使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人心,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该书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image.png

《哥达纲领批判》

作者:卡尔·马克思

《哥达纲领批判》是科学共产主义的重要纲领性文献之一。马克思在该书中严厉批判了纲领草案中的拉萨尔派机会主义观点,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原理。他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政治上的过渡时期的思想。在批判拉萨尔的小资产阶级分配观点的基础上,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理论,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政治(历史)哲学

3.jpg


《单向度的人》

作者:赫伯特·马尔库塞

全书除导言外,包括“单向度社会”、“单向度的思想”和“进行替代性选择的机会”三部分。作者通过对政治、生活、思想、文化、语言等领域的分析、批判,指出发达工业社会是如何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这种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不再想像或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

 

4.jpg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作者:卡尔·雅斯贝尔斯

书中突破长期以来的西方中心论,创造性地提出轴心期理论,作者对历史进行宏观分期,认为人类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史前、古代文明、轴心期、科学技术时代。其中史前文明、古代文明为一间歇期,公元前800到公元200年为轴心期,强调轴心期的重要性,提出每一次人类历史的飞跃都要回顾轴心期即复兴。

 

5.jpg

《规训与惩罚》

作者:米歇尔·福柯

 本书旨在论述关于现代灵魂与一种新的审判权力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论述现行的科学—法律综合体的系谱。在这种综合体中,惩罚权力获得了自身的基础、证明和规则,扩大了自己的效应,并且用这种综合体掩饰自己超常的独特性。 福柯称此书为“我的第一部著作”,历史学家彼得·盖伊则将《规训与惩罚》描述为福柯的关键文本,认为它影响了19世纪监狱理论与实践的学术研究。事实上,该书自出版以来,在哲学、政治、历史乃至建筑、艺术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诸多理论家和艺术家灵感的源泉。

 

文学与鉴赏

6.jpg

《平凡的世界》

作者:路遥

《平凡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小说化的家族史。作家高度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特别是主人公面对困境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今天的大学生仍有启迪。 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 说。全书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问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7.jpg

唐诗鉴赏辞典》

全书分为四册,选收唐诗名篇1100余篇,由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周汝昌、周振甫、霍松林等古典文学专家撰写赏析文章。所收唐诗作品面广,各种艺术流派的诗篇兼收并蓄,较全面地展现了唐诗绚丽多彩的艺术风姿。

8.jpg

《唐诗杂论》

作者:闻一多

该书涉及唐代诗歌的多个方面,对唐代著名诗人,如“初唐四杰”、孟浩然、贾岛、岑参、杜甫、李白等人的诗歌成就有独到而深刻的评论与分析。全书论述精辟,行文优美流畅,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引人入胜。

9.jpg

《莎士比亚戏剧》

作者: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的戏剧大都取材于旧有剧本、小说、编年史或民间传说,但在改写中注入了自已的思想,给旧题材赋予新颖、丰富、深刻的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他继承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英国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戏剧的三大传统并加以发展,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创造性革新。他的戏剧不受三一律束缚,突破悲剧、喜剧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内心奥秘,从而能够塑造出众多性格复杂多样、形象真实生动的人物典型,描绘了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以其博大、深刻、富于诗意和哲理著称。

 

10.jpg

《鼠疫》

作者:阿尔贝·加缪

《鼠疫》是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加缪的代表作,被认为是加缪深具影响力和社会意义的作品。小说讲述了以里厄医生为代表的奥兰市居民,面对突如其来的瘟疫和死亡的威胁,同仇敌忾、勇敢反抗的故事。书中以丰富的细节,生动展现了小城中鲜活的日常生活,也清晰刻画了鼠疫爆发之时普通人的挣扎与抗争,展现出困境中的人们奋力拼搏的态度和他们对真理、正义的追求。

11.jpg

《动物农场》

作者:乔治·奥威尔

《动物农场》是奥威尔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是一则入木三分的反乌托的政治讽喻寓言。 农场的一群动物成功地进行了一场“革命”,将压榨他们的人类东家赶出农场,建立起一个平等的动物社会。然而,动物领袖,那些聪明的猪们最终却篡夺了革命的果实,成为比人类东家更加独裁和极权的统治者。 

 

古代典籍

12.jpg

《左传》

作者:左丘明

《左传》以《春秋》为纲,并仿照春秋体例,按照鲁国君主的次序,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十四年间春秋霸主递嬗的历史,保存了许多当时社会文化、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珍贵史料,在史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梁启超称《左传》的出现是"商周以来史界之革命"。

 

13.jpg

《三言》

作者:冯梦龙

三言,是明代冯梦龙纂辑的三个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是明代通俗小说的代表作。"三言"反映了冯梦龙极为复杂的思想,其思想的总体结构形式是:以近古新兴的渲染自然人性的主情人文思想去解构传统文化思想的同时,又以吸纳了释道的儒家思想为主导去兼容和消化主情思潮。"三言"即是冯梦龙那种思想形式下的独具特色的小说艺术形式,可以概括为儒雅与世俗互摄互涵的中和审美形式。

14.jpg

《了凡四训》

作者:袁了凡

《了凡四训》为明代袁了凡所著训子善书,阐明“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思想,指出一切祸福休咎皆自当人掌握,行善则积福,作恶则招祸;并现身说法,结合儒释道三家思想以自身经历体会阐明此理,鼓励向善立身,慎独立品,自求多福,远避祸殃。该书自明末以来流行甚广,影响较大,此白话绘图本的出版当有助于阅读了解,于个人品德修养与世道人心改善或许不无小补。

 

社会心理

15.jpg

《倦怠社会》

作者:韩炳哲

否定性的社会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充溢着积极性的社会。从这一范式转移出发,韩炳哲展示了当今社会的病理形态,其中包括忧郁症、注意力缺乏症、过劳症等精神疾病。它们不是传染病,而是梗阻症,不是由否定性的、免疫学上的他者导致,而是源于过量的肯定性。

因此,一切免疫学式预防和抵抗措施都失效了。韩的论述最终以一个社会远景结束,他有意赋予其一个含有歧义的名称“倦怠社会”。其中,生命变成了生存,生存导向对健康的狂热崇拜,健康带来了疾病和僵死。失去了死亡的否定性,生命自身僵化成为死亡。

这是一部为当下全球化时代做出诊断的重要作品。

16.jpg

《景观社会》

作者:居伊•德波

本书为法国著名作家、电影导演、诗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字母主义国际与情境主义国际的创始人之一居伊·德波的代表作。除序言外,全书共九章221条。围绕“景观”这一概念,德波指出当代社会正处于从马克思所面对的资本主义物化时代向社会景观之王国的过渡之中,在这种新的历史断代里,整个社会生活显示为一种巨大的景观的积累,景观关系中纯客观性的拜物教式表象,掩盖了人与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

 

 


17.jpg

《社会分工论》

作者:埃米尔·涂尔干

《社会分工论》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1893年的博士论文,是其开山之作。一开始他就显示了他反对单一的功利主义思维的立场,他指出社会是多元的,是由种种矛盾的部分组成的,是要适应相互矛盾的种种需要的,必须有一种限定与平衡。这《社会分工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劳动分工并不是纯粹经济现象。在这部著作中,涂尔干既提出了“社会团结”、“集体意识”、“功能”、“社会容量”、“道德密度”以及“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这些后来一直为社会学界所沿用、修正和争论的概念‘也通过对“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环节社会”与“分化社会”以及“压制性制裁”与“恢复性制裁”的纵向二元划分,探讨了历史演进的基本规律。概言之,涂尔干的社会学主义之基本立场在《社会分工论》已初现端倪:一切存在与现象的根源,皆为“社会”。

 

18.jpg

《标签》

作者:凯斯·桑斯坦

在社交媒体高速发展的当下,以算法、标签(也被称为话题)等技术手段来实现的内容筛选和定制,满足了互联网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但也带来了信息窄化、偏见加剧等问题。桑斯坦在本书里拓展了他早年提出的“信息茧房”和“回音室”的概念,并重点就社交媒体时代的群体极化和信息流瀑现象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此外还对“公共论坛原则”、信息碎片化、身份认同、意见协商、消费者主权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桑斯坦提出,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极有可能被一个碎片化的传播系统所拖累,能让人们接触到未被事先选择的话题、题材、立场和价值,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对立观点还是意外发现,都对现实生活和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有极大的助益。

 

科幻未来

19.jpg

《未来简史》

作者:尤瓦尔·赫拉利

进入21世纪后,曾经长期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瘟疫、饥荒和战争已经被攻克,智人面临着新的待办议题:永生不老、幸福快乐和成为具有“神性”的人类。在解决这些新问题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将颠覆我们很多当下认为无需佐证的“常识”,比如人文主义所推崇的自由意志将面临严峻挑战,机器将会代替人类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更重要的,当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人类将面临着从进化到智人以来最大的一次改变,绝大部分人将沦为“无价值的群体”,只有少部分人能进化成特质发生改变的 “神人”。

未来,人类将面临着三大问题:生物本身就是算法,生命是不断处理数据的过程;意识与智能的分离;拥有大数据积累的外部环境将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如何看待这三大问题,以及如何采取应对措施,将直接影响着人类未来的发展。

 

20.jpg

《童年的终结》

作者:阿瑟·克拉克

通向群星的道路上,所有生命都在走向共同的归宿。外星人突然降临地球,用压倒性的科技接管了人类社会。战争、饥饿、疾病等一切灾难都被消除,世界变得过于平静。

但是,仍然有人对这诡异、颓废的平静感到不安。外星人为什么不愿露面?科技发达的他们,为什么要调查地球上的神秘学?他们的真正目的究竟是什么?

没人意识到,随着远超人类想象的真相揭露,全人类的童年期将走向终结…

 

21.jpg

《献给阿尔吉农的花束》

作者:丹尼尔·凯斯

该书是一个32岁的弱智成人查理· 高登的自述。

这一本让人看了内心充满痛苦和温暖,让人微笑和伤感的书。戏剧性的故事,深刻和细腻的笔调使它无数次被搬上各国舞台和银幕。

查理·高登由于先天弱智而受其父母冷眼,更是受到大环境的不平相待,但纯真善良的他以为世界万物都相当美好。他明白自己不聪明,成了科学家的实验物体,与实验白老鼠共同接受了脑部手术。高登由弱智渐成天才,生活却从云端,落入了暗黑深渊中──焦虑、不安、偏狭、猜忌。他发现原来真实社会是如此的丑恶不堪,人性并非真挚纯良,敏感的思绪为他带来智慧,亦带来纠缠不清的痛苦。

这不完全的实验,终究难逃失败的命运,当高登在智力攀升至最高峰时,了解到这项实验注定失败,历经种种心情转折,卯尽全力寻找原因,在他顺利完成这项失败实验的研究,智力也逐步的衰退,再度恢复原来的本质──令人心疼的痴愚。

书籍带领我们望时空、看世界,与我的世界和解,与大千世界共鸣。我们爱阅读,爱经典,但典籍里的养分是否太过精致、太过丰厚,我们是否有一个消化它的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真实的生活,切身的体验,才能强健我们自身的机能。我们因此去亲近自然,热爱生活。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但每天都是阅读日。带上书,去经历吧,将书籍予我们的智慧融入生活。携带书稿,驾水而东,我们经受惊涛骇浪,也享受清风明月,正是这切身的体验,这点滴的生活感悟,让我们年轻的生命活泼泼地成长。

来源:图书馆

审核/发布:宣传统战部


四川省高校网络理政平台